一部名家荟萃的配资指数平台
中学美术教材
——梁宗岱旧藏胡亚光绘
《中学水彩画》介绍
京师珍藏 第42期
有清末造,科考废弛,新学骤兴。作为新式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科,美术教育在学部规划与地方办学中均受重视,美术教材也应运而生。自清末迄民国,从官书局到私营出版社,美术教材的出版风生水起,涌现出不少名家编绘的精品。
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始终以教材为最重要的特色收藏。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,本馆即拟定采访规则,“对三十年来所出之各种教科书为整个之采访,大中小各等级兼收并蓄。”(何日章《北平师范大学圕工作报告及近四年的统计》,《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》1936年第12卷第3期)。故本馆收藏各学科教材颇具规模,亦成体系。其中清末民国时期的美术类教材达两百多种,在国内收藏单位中应居前列。近日,笔者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一种《中学水彩画》(上下册),其题字者、绘图者、收藏者以及出版单位均可圈可点,兹一一予以介绍。
展开剩余89%此书封面题名“中学水彩画”五个字雄浑古朴,风格突出,是著名书法家、篆刻家黄葆戉题写的。落款左边的印章为“青山农”。黄葆戉(1880-1968)字蔼农,别号青山农,福建长乐人。他性情耿直,很有风骨,艺术造诣也高,工书画,能诗文(有《蔗香馆诗稿》存世),尤其擅长篆刻。吴昌硕说:“蔼农先生喜篆,雄浑古穆中能得自然之气,真大手笔也。” (《暖庐摹印集》题词)。1922年,黄葆戉由闽入沪定居。继黄宾虹、吴待秋后,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二十余载,主持历代及近世书画名作出版工作,对弘扬传统艺术功劳至伟。所出版之书画精品,题签大多亲自操刀。精美的画册与青山农的题签曾一度“洛阳纸贵”,风行上海滩。同时兼任《中华新报》副刊“文苑”主编,上海美专教授、国画系主任及上海大学教授等职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首批馆员。
黄保戉肖像与书法作品
封面显示此书由上海春明书店出版。春明书店是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家中等规模、颇有特色的出版机构。被誉为出版业活化石的俞子林先生,曾撰写过一篇《我所知道春明书店》(《出版史料》2011年04期),专门介绍这家书店的前世今生。
文中说,春明书店创办于1932年。其创立者陈兆椿当年从沪上知名老出版机构中西书局辞职,转手在四马路(今福州路)世界书局对面一厢房内开设了春明书店。1936年,陈兆椿将书店交给儿子陈冠英管理。陈冠英为人精明,在上海沦陷期间投合醉生梦死的颓废风气和迷茫心理,大量出版言情、风尘、武侠类小说,牟利颇巨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,陈冠英敏锐觉察社会风潮之变,立即调整发展方向,决定出版“洁净”些的书籍。他首先陆续推出一批针对中小学读者的文教类读物、教科书。紧接着出版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十多位左翼作家的文集,包括《鲁迅文集》《郭沫若文集》《丁玲文集》等。许广平在《鲁迅文集》后记中对其举动大加揄扬:“春明书店独为之先,不愧有勇有立,倘能循此以往,文化前途光明,具无穷希望!”如此一来,春明书店转型为一家典型的进步书店。
本馆所藏《中学水彩画》,是春明书店转型后所出书籍中的一种。根据封底的版权信息,此本是中华民国36年(1947)4月再版。初版时间是何年何月?笔者遍查工具书与各大图书馆目录,惜无所得,只能根据春明书店出版的美术类教科书(如《学生绘画范本风景画集》《中学铅笔写生画》《花卉画集》《梅兰竹菊画集》等)都出版于1946-1948年,判断此书初版约在1946年至1947年3月间。
根据版权信息,此书的编绘者是胡亚光。这也是近代美术史一位不可湮没的人物。胡亚光(1901-1986),名文球,字亚光,号芝园、梦蝶楼主等。生于浙江杭州,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长曾孙。胡亚光在绘画方面有深厚的家学素养。其母戴咏霓出身绘画世家,是清中期山水画领军人物戴熙的孙女、著名画家戴以恒之女。而胡亚光的祖父胡品三也擅长绘画,师从上海名画家朱梦庐,有《品三画册》传世。
胡亚光幼受家学熏陶,少年时期得益于艺术教育家张聿光在上海创办的“画图函授部”的训练,后又向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师颜文梁学习油画技艺,乃能融通中西,无论国画、油画都卓然有成。他最擅人物肖像画,早年曾为章太炎写像,后曾为周恩来、徐特立、宋庆龄、蒋介石、吴敬恒、张大千等人造像。一般介绍他的代表作,会提到《亚光国画集》《亚光油画集》《亚光题画诗》《百美图引》等。即便我馆所藏这部中学美术教材,也呈现了胡亚光高超的画技和艺术精神。此书的第一幅图“秋波鹤立”,两只丹顶鹤伫立水中,姿势迥异而生动。书中绘人物之图,如“宜古宜今”“画一摩登女子手扶梅瓶,””老叟治石”画一老者低头专心刻石,均能以简单手法表现人物特定神态,栩栩如生。
这部《中学水彩画》并非胡亚光与春明书店合作的唯一成果。胡氏编绘的《学生绘画范本风景画集》(1946年12月再版时,题名冠以“最新”二字)也由春明书店出版。胡亚光与陈冠英何时相识,尚未考证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胡亚光辗转数地,最终长居上海。他和许多身居“孤岛”的爱国文化人士一起以笔为枪,投入抗日救亡洪流。他创作的反映抗日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漫画常见于《申报》《新闻报》《新闻夜报》等沪上报刊,颇有影响。这一时期他和春明书店未有交集。笔者猜测是抗战胜利后,陈冠英决定转型之时,主动聘请胡亚光为春明书局编绘美术类教科书。
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这部《中学水彩画》,还有一个特别因素:它曾被梁宗岱先生收藏。
梁宗岱(1903—1983),广东新会人,生于广西百色。著名诗人、批评家、翻译家。他的译作涉及德、英、法、意等多国语言,所译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》、歌德名作《浮士德》广受推崇。2016年11月,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曾刊发北京师范大学陈太胜教授的文章《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》介绍梁宗岱,文中说:
“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,法国巴黎的文化界曾活跃着一个中国人。法国文坛巨擘保罗·瓦莱里曾将他称为自己所认识的这个种族的“第一个人”,瓦莱里说:“一天早晨,他出现在我的家中,年纪轻轻,风度高雅,操一口十分清晰的法语……”这个人就是梁宗岱……由于《法译陶潜诗选》的出版及一系列法文诗的发表,梁宗岱在当时巴黎的文化圈都有了一定的名声。”
梁宗岱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人物。他身体强健,精神旺盛,好与人辩论。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、北平师范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担任过英文系系主任的温源宁先生,写过四十余篇文章品评当时的文化人物,他是这样写梁宗岱的:
“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,我从来没见过。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你吓一大跳。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,我敢保,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。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,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……宗岱热爱人生,热爱得要命。对于他,活着就是上了天堂。他一息尚存,便心满意足。他笑着过生活。我们许多人,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,也只好笑一笑;宗岱呢,因为对生活无所求,所以笑得最好。”
“宗岱喜好辩论。对于他,辩论简直是练武术,手、腿、头、眼、身一起参加。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,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:跟上他的脚步,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,辩论得越激烈,他走得越快。……要是不跟宗岱谈,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。多么简单的题目,也会把火车烧起来。因此,跟他谈话,能叫你真正精疲力尽。说是谈话,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,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。”
——《肖像:中国名人画名家》
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,395-398页,
温源宁所说的打架,洵有实例。著名翻译家罗念生先生曾回忆道:“1935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,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,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,他把我按在地上,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……”
20世纪六七十年代,梁宗岱历尽苦难,屡有性命之虞,却始终在狂风暴雨中保持铮铮铁骨。风暴平息后,七十多岁的他带着一身伤残,重译了先前被烧毁的重要译作,并成为《新简明法汉词典》《恩格斯通信集》等大项目的主力,拼尽全力,如蜡烛熊熊燃尽。
这样一个成绩斐然、人格独特的梁宗岱,是值得后人纪念与研究的。可惜,梁宗岱没留下日记,其他一手资料也有限,导致后人为他编写年谱时,有些年份事迹阙如。目前所见梁宗岱年谱,对他1946-1948年的行迹均无记载。
而我馆所藏这部《中学水彩画》,上册书封内面有其藏书题记:“民卅七年置于江门集益 梁宗岱”,并钤阳文朱印“梁宗岱印”。民国卅七年即1948年。江门,民国之前为广东新会县属地。1925年被定为省辖市。1931年撤销市建制,复归新会县辖。江门集益是当时的一家书局。从孔夫子旧书网上可查到民国时期江门集益书局印制的《积分簿》。另外,清末民国上海也有一家出版机构叫集益书局。江门集益书局与上海集益书局有何干系,尚未考知。
梁宗岱为新会人。其祖父壮年时迁徙至广西百色从商,梁宗岱生于百色。不过,他十四岁就前往广州读书。他祖父年老之后,落叶归根,也回归广东新会。根据陈太胜著《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》附录《梁宗岱年谱》(2004)和黄建华著《梁宗岱传》附录《梁宗岱年谱简编》(2013),1934年梁宗岱在北大任教期间,曾回新会探亲。那么,1948年回新会探亲也属正常之举。
梁宗岱不以美术研究闻名,但他才华横溢,留学法国期间与刘海粟、刘抗(南洋画派开山祖)等人密切交流,常常切磋,他还翻译了里尔克的《罗丹论》(最早由正中书局1941年出版,现有诸多版本),故对视觉艺术是十分在行的。这部《中学水彩画》教科书能入其法眼,说明确有独到之处。
而他在书上留下的字迹,揭示了1948年他在珠江三角洲的行迹,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面貌,使得此美术教科书在其原本的艺术价值之上,又增加了史料价值,弥足珍贵。
发布于:北京市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